似乎"過去我"在用此種方式告訴"現在我"超越、跳脱
- 開心 淨
- 8月2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外境 vs 內境
上週跟一位朋友聊天,他一開口就劈哩趴啦說到那無緣的人如何如何的不貼心,且對一雙兒女也不懂珍惜,最後終於勞燕分飛。然後又說到,現在工作的伙伴多糟多糟,如何地不負責任,使得他每天來上班都心情不好……。
另外有一位朋友則是很得意地說,他去理髮洗頭的時間選得真好,全店裡只有他一位顧客,感覺上是全店為他一人服務,而覺無比尊榮。
這似乎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都會有的場景,有時我們會被週遭的人事物所影響,而生氣、擔憂、煩惱。反之,也可能因著別人如何對待我們,而我們因此而歡喜、快樂。
戀愛中的人為了伊人歡喜,為他憂。父母親為了子女的成長、讀書、成家、立業,而從小擔心到大。工作中的員工,為了上司的一句責難而難過,為了一句讚賞需雀躍不已……
但,如果我說這些自己以外的人事物都是「外境」,那麼我們的生活還真受到外境的頻繁而重大的影響呢!
我想的是,如果有人因著這些問題來找我──這個臨床心理師──我會問,那麼相對於這些外境,你做什麼來讓自己更好(better)?也就是說,外境不可變(有些可變,有些則是難變)的情況下,自己會做些什麼改變,來讓自己(比較)不受影響?有時,有人會用許多的行為的方法(如左耳進、右耳出。或者當場承受,事後再找人說,或用唱歌等方式來排解)。有的人則用認知的方式,就是轉換想法(也就是大家常說的「轉念」),如在心理想“他就是這種人,好唸,唸過就算了”“這種生活還真是苦,但為了生活,嗯,也得忍”…..在心中說了許多話來幫助自己渡過去。
我們當中有人在學靜坐、禪修、瑜珈、或者各種宗教裡的禱告、禮敬等。據我的粗淺了解,這些都是可使自己安靜、放鬆下來的方法,只要我們願意,把眼睛閉起來,雙手合掌,想著那種境界,或者對著上帝或者仙佛,則我們很快(立即)地就可以專注、而進入到那種輕鬆自在的境界裡面。
我們的人生很容易受到「外境」的影響,但如果我們有機會常關注我們的「內境」,則是否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是處於平靜、安寧、自在、喜悅裡?是否因此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能會做到(外)境隨心轉,不論外面的人事物如何,而我們都能夠自在平安呢?!
難免不受到外界的影響,但因為我們與內在的自在常保聯繫,而讓我們在受到短暫影響後在很短時間內恢復平靜(試想一個平靜的湖面,被投入一粒石子,如何讓漣漪過去,重新獲得安靜)。
如果繼續這樣做下去,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內在就是寂靜不動(stillness),與諸多的外境脫勾,不論外境如何,我們都能夠保持內在的平安呢?
外境vs內境,嗯,也許我們可以努力看看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