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木者 vs 監控者
- 開心 淨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天前
大家午安!最近國際疫情仍在延燒,國內則因為航空公司與飯店員工染疫,還有今天新增7位本土病例,而讓大家有所擔憂。不曉得關於疫情的訊息,您是想要儘可能地多知道,還是不想要接觸與了解。比方說,染疫者的足跡、疫情的數字、疫苗接種情形、印度的現況……等。有些人可能會很想知道,以便做好自我防範,或者避免前往某些染情機率高的區域而染病;有人則相反,不想知道疫情消息,過好平常的日子,食衣住行一切如常。健康心理學家Smith 與 Mangan有個研究探討這樣的現象,在一項婦科癌症檢查前,先用一個簡單的心理測驗區分那些婦女是監控者(monitor)—對於情境使用注意或警戒策略,那些是麻木者(blunter)—拒絕尋求或注意有威脅性的訊息。然後隨機地讓半數監控者與半數麻木者,接受療程中可能經驗的感覺的訊息;另外的則只有接受很少關於檢查的訊息。並於檢查前、中、後測量參與者的心跳。結果如圖一,監控者在接受到很多訊息與麻木者接受到少許訊息時,較不焦慮(心跳速率較慢),反之,監控者接受到很少訊息與麻木者接受到大量訊息時,很焦慮(心跳較快)。您是那種人呢?是監控者?還是麻木者?若是監控者也許掌握更多訊息可以讓自己安心些,反之,麻木者過多訊息反而製造不必要驚恐,適時離開或關機可能是必要的。再者,政府在公佈訊息時,也許也可將”人”的心理特性考慮其中,例如,先前只說"北部某醫院”對我這個監控者而言,就是不夠精確,甚至於有草木皆兵的感覺,因為北部涵蓋範太大了,若都要監控,可能讓我力有未逮,或者因為無從做防備而放棄。適度的精確,可以讓習於監控的民眾,可以用各種方式(如避免前去,或者做好個人防護再前往)來獲得控制感,也因此不致過於驚慌。最後(請看圖二)要提醒大家的有壓力或者有焦慮是很要緊的,因為,就如這個心理學裡很重要的發現:當一個人壓力(或焦慮緊張)太小或過大時,個人的表現水準低下;而當壓力(或焦慮緊張)適中時,個人才能表現出最佳水準。所以啊,疫情已進入社區感染了,過度緊張的人也許得找到一些紓壓,或者與病毒共處的方式,讓自己不致緊張到當機;而不夠緊張的人,就請緊張起來,把防範病毒當一回事兒,別再把頭埋在土裡了!想起我的指導教授吳老師曾輔導考試焦慮的學生,太緊張的學生老師教他們放鬆,不夠緊張的學生老師請他們回去趕快讀書,趕緊緊張起來。更嚴苛的考試真的來了,請保持適度緊張,並做好個人防護。大家加油!台灣加油!
留言